初夏的新安江畔,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孩童正在屯溪屯溪实验茶埸边聆听渔业专家讲解鱼类保护图谱。这个看似寻常的科普场景,实则暗合着长三角生态保护的深层逻辑。4月28日,屯溪区科协联合老科协、奕棋中心小学多部门开展"守护新安江水生生物"活动,以"小手牵大手"的创新模式,在稚嫩的童声中传递着新安江大保护的时代课题。
"禁渔宣传单上的每条鱼都是会游动的生态指标。"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孩子们展示的并非简单的物种图鉴。新安江特有物种厚颌鲂的生长周期研究显示,其性成熟需要3-4年,这意味着现在的保护成效要到2026年后才能在种群数量上显现。这种时间维度的生态认知,正是活动组织者试图传递的深层信息。
站在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第三轮试点的关键节点,这场看似微小的科普活动实则构建着立体保护网络。当孩子们将禁渔宣传单带回家时,他们传递的不仅是政策条文,更是跨越代际的生态契约。
撰稿|邵 锋
二审|王素珍
终审|汪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