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之窗

感冒“花样多”

发布日期:2025-04-01 10:30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市科协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春季是病痛多发季节,如今我们一有发热、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第一时间会说这个人“感冒了”,那么“感冒”究竟是一类什么疾病?常说的“普通感冒”“流感”等不同名称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感冒”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其实“感冒”一词并非医学用语,在我国中医学里从未使用过“感冒”一词作为一种疾病的名称。其最早见于南宋,官员值夜时,请假常用“感风”一词作为托词。其实,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害肚历”(肚子不舒服)一词来作为请假的托词。南宋文人陈鹄,为与众不同,引用中医病因里的外因(风、寒、暑、湿、燥、火)之首“风”,得“感风”一词,并传播开来,从而取代了使用已久的“害肚历”一词,一直沿用下来。到了清代,则由“感风”一词进而变成“感冒”,“冒”即“透出”的意思,意为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之后“感冒”一词便进入寻常百姓家。

而在临床上,我们常常说的感冒,绝大部分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当机体由于各种诱因而致抵抗力下降,鼻黏膜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染侵入机体,原已潜伏于上呼吸道的细菌也生长繁殖,毒力增强,使本病在原发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性继发感染,引发鼻腔、咽部或喉部发生炎症反应,上呼吸道感染符合一般致病因子入侵人体所引发的一般炎症反应特征,如发热、头痛,而由于炎症发生在呼吸道,还会引发以下机体症状:

咳嗽:由于病毒入侵上呼吸道,引发炎症反应和分泌物增多,刺激咳嗽反射。

流涕:由于炎症介质释放和黏膜分泌增加,鼻涕颜色会在感染后不同阶段发生性状变化,感染前期为清涕,是免疫细胞释放组胺,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形成稀薄鼻涕(清水样),感染中后期中性粒细胞聚集,黏蛋白浓度升高,含免疫细胞残骸,中性粒细胞释放酶类,对抗病毒后死亡细胞堆积,鼻涕逐渐变成黄白色或黄绿色。

头痛:感冒时鼻黏膜肿胀,鼻窦开口阻塞,导致窦腔内压力改变,窦腔分泌物滞留形成负压,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末梢,引发前额或面部胀痛,同时剧烈咳嗽时胸腔压力骤变,可能引发短暂性头痛。

感冒类型繁多,中医和西医的分类角度不同,容易让人混淆,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流行性、传染性强的“流感”,2025年1月,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入侵机体导致的,与普通感冒不同,流感发生症状位置在全身,很快出现高热(可达39℃~40℃)、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伴或不伴鼻塞、流鼻涕、咽喉痛、干咳、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局部症状。这是由于流感病毒比普通感冒病毒侵袭性更强,能直接侵入呼吸道细胞并大量复制,引发更强烈的全身免疫反应,大量炎症介质被释放,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导致肌肉和关节的疼痛敏感度显著升高,体温过高肌肉蛋白分解加速,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痛觉神经。流感病毒入侵迅速对机体破坏力强且传染性高,一旦感染需要尽早隔离,做好各类症状缓解措施,症状稍有严重,需要迅速就医。

了解感冒的致病机理后,预防感冒主要是增强自身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风险为主。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注意个人卫生,坚持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保持生活办公环境整洁、通风良好,避免淋雨、受凉、过度疲劳,流感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