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衍峰,男,53岁,休宁县水产站正高级工程师。
一、坚持服务社会,引领山区渔业科技创新。休宁县地处深山、钱塘江源头,物种资源丰富。林衍峰组建及参与多个产学研团队,对棘胸蛙、大鲵、平胸龟、光唇鱼、马口鱼、宽鳍鱲、沙塘鳢等土著名优水产品的人工驯养繁育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开创性解决了大鲵雌雄发育不同步、平胸龟繁殖期相互攻击残杀、光唇鱼及马口鱼大规模人工繁育效率低等技术难题,研究出水流冲洗法和浮游动物吞食法防治小瓜虫病技术。在实施增殖放流行动中,他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放流苗种进行遗传背景调查,使用无源电子标签科学评估放流成果,使休宁大鲵和黑螺等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免受外来基因污染,保护成效显著。2015年他在省内率先引入养殖尾水净化理念,并制订出适宜山区流水养鱼的尾水处理技术方案,目前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已全面建成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良好,为提高新安江水质做出突出贡献。他参与徽州臭鳜鱼现代加工工艺标准研发,提高了臭鳜鱼品质一致性,促进黄山臭鳜鱼产业有序发展。2017他在对一种土著小型鳖类的人工繁育试验和生物学研究中,最早发现其与已知鳖类存在形态学显著差异,2019年与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团队合作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同命名发表鳖属新物种“黄山马蹄鳖”(Pelodiscus huangshanensis),证实了徽菜名品“清炖马蹄鳖”的独特性质,纠正了马蹄鳖是中华鳖幼体的错误认识。2021年他在业内首次提出修建大鲵洄游通道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案,并指导专业单位设计黄山大鲵保护区内三处水电站大鲵通道施工图,该方案2022年初已通过专家评审开始实施,对修复野生大鲵栖息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他在工作过程中注重研究、分析、总结,已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2篇),获科技成果3项,带领团队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5项、省级科技成果3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他服务范围遍及全省5个山区地市、21个县区,免费设计了67套流水养鱼设施和养殖方案、绘制图纸435张,全程指导设施建设和养殖管理,为山区绿色渔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科学技术保障。
二、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推广水产实用技术,。参加工作35年来,林衍峰坚持深入基层,一半以上时间都在池边塘头、溪流水库开展调查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鱼病诊治、政策咨询等服务。基于山区养殖水面少、养殖规模小而分散的不利条件,他主动推进渔业供给侧改革,重点研究示范推广适宜山区的自然山泉流水养鱼、高密度循环水土著名优鱼类养殖、冷水田稻渔综合种养、臭鳜鱼加工等技术,为养殖面积仅6000亩、水产品总产3500吨的山区水产小县渔业综合产值达到5亿元作出重要贡献。他帮扶的村集体流水养鱼项目平均年收益8万元以上,达到扶贫产业资金的效益要求,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带动农民增收,挖掘传承重要文化遗产。林衍峰跑遍全市6000多口古流水养鱼池,访问养鱼群众逾20000人次,详尽追溯历史起源,系统总结传统技术,深入剖析系统结构与功能。2015年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主持申报“中国山泉流水养鱼第一县”称号获批。主持编制《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保护与发展规划》,是山泉流水养鱼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人。2017年2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他帮扶的休宁县板桥乡养鱼户胡成久家“小小鱼窝就是金窝银窝”的故事,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和重点关注,并在全省山区推广。休宁泉水鱼售价从每斤15元涨到80元仍供不应求,一口10余平方米的流水鱼池年产值达5000-15000元,生动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和实践途径。他较早研究并示范推广圈养桶循环流水养殖土著鱼类技术,养殖利润超500元/m³,促进养殖户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带动一批有影响力的规模养殖企业,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感人故事
故事一
以工作为乐 与病魔不懈抗争
长期以来,林衍峰以本职工作为乐,把渔业技术创新示范推广事业培育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基本全年无休。因长期超负荷工作,2011年他突发疾病,病情危重期间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2011-2015年间三次住院手术,术后能在病床上坐起就开始工作,坚持在病床上远程办公、协同团队合作、指导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得到相关领导、合作专家和服务对象的高度称赞。
故事二
授人以渔 带动渔民转岗致富
林衍峰在渔政执法工作中,始终秉持人性化理念,主动关爱被处罚对象,鼓励和支持他们走合法致富的正路。休宁县海阳镇石人村有位长期人事非法捕捞的农户,被渔政站处罚多次,林衍峰根据他自身的资源条件和个人意愿,通过长期细深入沟通与交流,促使他决心转岗养鱼。林衍峰多次赴实地帮助选址,为他设计基地建设方案,手把手地教会他人工繁殖、培育鱼苗、养殖商品鱼的全套技术。经过3年的发展,经营6亩养殖水面实现年纯收入18万元,已经超过了原来从事非法捕捞的收入,他也成为小有名气的土著鱼类养殖专家,带动了一大批小规模养殖户。